查询
中药图片库
当前位置:中药大全 > 中药图片库 >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利水渗温药茯苓,茯苓利水渗湿机制

时间:2023-04-04 15:00:08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分享至: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利水消肿: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是中药中利水消肿的重要药材之一,可用于治疗各种寒热、虚实等原因所导致的水肿; 2、健脾止泻:茯苓能够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其擅长于治疗脾虚、湿盛所导致的泄泻症状。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的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的功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常可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 4、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服用茯苓多糖可改善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5、抗癌:其中包括抗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食用茯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破坏癌细胞的DNA,移除体内的致癌的自由基等,不管是用来预防癌症,还是用来治疗癌症,茯苓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功效; 6、治疗感冒、咳嗽:茯苓对于感冒有一定的治愈作用,尤其是对于湿热等原因引起的感冒,引发咳嗽、痰多,甚至伴随手脚酸软、体乏、背痛等症状,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使用茯苓煮粥或者是炖汤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茯苓功效很多,日常可以通过煮粥、炖汤等来服用,但因其具有的药用价值比较多,不宜过量服用。

茯苓有什么功效

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性味归经:甘;淡;平。心;脾;肺;肾经。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1、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白茯苓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药材用法

1、脾虚泄泻带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痰饮咳嗽

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3、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4、抗癌

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5、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茯苓的禁忌

1、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茯苓的食用方法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茯苓有什么功效?

茯苓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安神养心以及降血糖等功效。下面具体分析:

平时生活中见到许多食物或者说药材,其实都是能够药食两用的,比如说常见的山药就是其中一种,经常和山药搭配使用的就是茯苓,这两个药物看着很相似,其实也是有很大的不同,那么茯苓到底有哪些功效呢? 

1健脾止泻。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功效,对脾虚湿邪引起的腹泻有很好的疗效。茯苓与山药、白术、党参配伍,对脾虚异常运动转化引起的腹泻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此外,茯苓还可作为治疗气虚的辅助药物。

2利尿消肿。茯苓具有良好的利尿消肿作用。脾主要运水化湿。茯苓味甘滑入脾经。茯苓性质温和,对排尿困难、少见、水肿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能增加尿量而不损伤脾胃。其他类型的水肿和排尿不良,如寒湿湿热,可以用茯苓治疗。

3安神养心。茯苓具有安神养心的功效。它可以用来缓解因工作压力大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问题,如神经紧张、不爱笑、情绪低落、失眠和多梦等。

4降低血糖。茯苓含有钾盐、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脂肪、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葡萄糖、多种酶等成分。茯苓醇提物能使家兔血糖先升高后降低。

5感冒的辅助治疗。茯苓中茯苓多糖含量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感冒的辅助治疗有一定作用。茯苓对湿热引起的感冒、咳嗽、乏力、背痛、手足酸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茯苓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有一定的禁忌症。气虚抑郁、虚寒滑精、阴虚无湿热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糖尿病人不宜摄入茯苓淀粉,所以应控制茯苓淀粉的含量。为了避免中毒和过敏症状,茯苓不能与浓茶和米醋搭配使用。

茯苓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

茯苓

又名:云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之要药

茯苓是利水渗湿之要药,兼有健脾宁心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王胸膈逆气,利小便,久服安神安魂,不饥延年。”《本草钢目》中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暧腰膝,主五劳七伤”。清末时期慈禧太后,虽然可以享用各种山珍海味,但仍特别喜爱“茯苓饼”,并赏赐大臣,因而茯苓饼成为晚清时期的京师名点之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降血糖、保肝、抗胃溃疡等作用。

【茯苓小档案】

茯苓主产于云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属多孔菌科的真菌,生于砾质土壤、向阳山坡、松属植物的根际,现多为人工栽培。茯苓的药用部位为菌核,多寄生于常用中药,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现代研究发现,茯苓含茯苓酸、麦角固醇、胆碱、卵磷脂、钾盐等。

【功效主治】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尿少、痰饮眩晕等。2.用于脾虚引起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腹泻等。3.用于心神不安、心慌失眠等。

【真伪鉴别】

正品茯苓块呈块片状,边缘整齐,白色,少数呈淡红色或淡棕色,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嚼之粘牙。

劣质茯苓块呈不规则块片状,表面灰白色,少数略带微黄色,粗糙,有异物脱落的凹点,边缘残缺不全,质硬可折断,断面颗粒性,表面和折断面可见灰黑色小点及黄白色粗砂子散在,嚼之粘牙,并有砂子顶牙。

取茯苓块、劣质茯苓块各15克,研粉末,分别置烧杯中加水200毫升,搅拌,沉淀,除去上层粉末后可见茯苓粉末杯中底部无砂子,劣质茯苓粉末杯中底部有灰黑色及黄白色砂子。

【注意事项】

阴虚湿热、虚寒滑精或气虚下陷者慎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