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中成药
当前位置:中药大全 > 中成药 >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汤

时间:2023-01-25 18:30:47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分享至:

吴茱萸汤做法

吴茱萸除了可以用作中药外,还可制作成汤品补品食用。其中主要的原料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

制作方法主要是将以上几种材料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吴茱萸汤主要的功效作用有养血温经散寒。大多数女性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都可以食用。

关于种植生姜的问题

生姜 【物种名称】 姜

【又 名】 生姜、干姜、姜皮

【拉丁学名】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英文名称】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科属分类】 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叶子列,披钍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平滑无毛,有抱茎的叶鞘;无柄。花茎直立,被以覆瓦状疏离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形,淡绿色;花稠密,长编印2.5厘米,先端锐尖;萼短筒状;花冠3裂,裂片披针形,黄色,唇瓣较短,长圆状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黄白色斑点,下部两面三刀侧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丝状,淡紫色,柱头放射状。蒴果长圆形胀约2.5厘米。花期6-8月。

生姜: 指姜属植物的块根茎。本品为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有嫩生姜与老生姜,做酱菜都用嫩姜,药用以老姜为佳。

性味 辛、微温

成分 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粘液等。

功用 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药用和食用:

【制法】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 4~18cm,厚 1~3cm 。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于烹饪,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鲜味。

宜忌 阴虚内热者忌服。

[编辑本段]夏季吃生姜能治四种病

炎炎夏日,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常会表现为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腹痛、吐泻:

肚脐是人体对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加上夏季人的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抵抗细菌的能力减弱,在有空调的场所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适当吃些生姜或者喝些姜汤,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生姜能起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对抗击沙门氏菌效果明显。

伤风感冒:

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由于室内室外温差太大,很容易外感风寒。如果能及时吃上几片生姜或者喝上一碗红糖姜汤,将有助于驱寒解表,或者用姜汤(加点盐、醋)泡足亦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腰肩疼痛:

盛夏酷暑,在空调房里呆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袭,特别是老人容易引发肩周炎,遇到这种情况,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编辑本段]生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此外还有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之功效。故医家和民谚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姜的营养成分和葱蒜相似,同样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并含有植物抗菌素,其杀菌作用不亚于葱和蒜。生姜还含有较多的挥发油,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用生姜、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风寒感冒的食疗良药。外出旅游,出发前口嚼生姜服下、或贴一片在肚脐上,也可以放在鼻旁嗅闻,有防晕车晕船之效。故民间有“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的说法。

曾有一位手术中发现全身淋巴系统已有癌细胞转移、接受化疗的患者,由于发生条件反射性呕吐,每个化疗周期、体重都要减轻2~3千克,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经过采用临床营养支持、调理患者饮食,每天上午接受化疗前不强制病人进食,而让他口含一片薄姜,利用鲜姜止呕和温中散寒的作用。下午四时,趁化疗药物的毒性高潮期已过,分多次、少量进餐,以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热能和营养补充。在历时一年的治疗中,患者体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十公斤。免疫功能的增强,使得患者的生命又延续了五年之久。在这里生姜的作用功不可没。

应当注意的是腐烂的生姜中含有毒物质黄樟素、其对肝脏有剧毒,所以一旦发现生姜腐烂就一定不能食用。

【历代本草著作对生姜的论述】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药名

生姜

别名

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汉语拼音

sheng jiang

英文名

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归经:肺;胃;脾经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著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中药化学成分

生姜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β-檀香萜醇(β-santal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醇(zingiberol),紫苏醛(perillaldehyde),橙花醛(neral), 牻牛儿醛(geranial),2-蒈醇(2-caraneol),3-蒈醇,樟烯(camphene),β-罗勒烯(β-ocim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β-金便欢烯(β-farnesene),月桂烯(myrcene),β-蒎烯(β-pinene),2-龙脑(2-borneol),柠檬醛(citral),7-孟烯[7-menthene],异小茴香醇(isofenchyl alcohol),α-金合欢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1,3,3-trimethyltricyclo[2.2.1.02,6]heptane],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2-庚烷[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1,3,3-三甲基-2-氧杂二环[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1-(1,5-二甲基-4-已烯基)-4-甲基苯[1-(1,5-eimethyl-4-hexenyl)-4-methylbenzene]及高良姜萜内酯(galanolactone)等数十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ol),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12-姜辣醇,6-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methylgingediol),4-姜辣二醇双乙酸酯(4-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甲基姜二醇双乙酸(6-methyl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酮(6-gingerdione),10-姜辣二酮,6-去氢姜辣二酮(6-dehydrogingerdiong),10-去氢姜辣二酮,6-乙酰姜辣醇(6-acetylgingerol),6-姜辣烯酮(6-shogaol)等。

生姜还含呋喃大牻牛儿酮(furanogermenone),2-哌啶酸(pipecolic acid)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serine)等多种氨基酸。

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考证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3.《本草衍义》: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4.《纲目》: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子,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

科属分类:姜科

拉丁文名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主治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1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1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2.《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采收和储藏

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选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药禁忌

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动植物形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功效分类:解表药;开窍药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种姜)繁殖,穴栽或条栽。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南方于1-4月,北

方于5月,取出种差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1-2个壮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1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挖穴5-10cm)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

田间管理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腐败病,俗称姜温,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波尔多液浸种10min,发病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虫害有亚洲玉米螟,8-9月为害姜的茎秆。用90%敌百虫1000液灌心叶。姜弄蝶,以幼虫为害叶片。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炮制方法

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晚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

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药物应用鉴别

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煽动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性味:味辛;性温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 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8%(ml/g)。

药材基源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

出处:《中华本草》

慢性结肠炎吃什么药好

问题一:慢性结肠炎,吃什么药好? 1.什么是慢性结肠炎 提起慢性结肠炎人们就会想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临床症状,事实上慢性结肠炎还必须具备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的表现,现在在国内有许多医院纤维结肠镜检查报告中,提示为“慢性结肠炎”的比例比较高。由于其病因尚不清楚,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2. 慢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与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的是慢性结肠炎的肠粘膜炎症性改变更轻,在纤维结肠镜下的表现主要是肠段粘膜的充血,血管网络模糊,血管网络偏粗,粘膜发红或因苍白而光亮,有些可见粘膜粗糙。这就是通常结肠镜的检查?报告中?所描述的“肠粘膜充血,血管网模糊,粘膜?水肿,反光增强“等。这些病变常常只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累及全结肠的几乎未见。 3.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 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有:慢性腹泻或便秘,双侧腹部及双侧下腹部的纯痛或隐痛,或腹胀,大便带粘液有些伴肠鸣。以直肠炎症为主者可表现为少腹膀胱区的胀痛和尾骶部的坠胀,有时可能回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4.慢性结肠炎病因 导致慢性结肠炎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肠道感染了细菌、霉菌等病毒,使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二是指由于人的身体过度疲劳、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情绪容易激动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发慢性结肠炎的发生。中医认为慢性结肠炎是虚寒性下利的一种表现,它与脾胃、肝、肾功能的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5.慢性结肠炎的治疗: 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无特效药物,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可以针对不同病因,多角度进行治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因而疗效显著。由于本病具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调理病人的肝肾脾胃,增强人的体质,以此达到机体抗病毒的目的。可以相应选用益肾厚肠汤,方中吴茱萸汤、肉桂温中止泻,黄连、黄柏清热消炎,赤石脂、五倍子涩肠固脱,对慢性腹泻标本兼治,起到涩肠止泻的功效。另外,慢性腹泻应早做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防病生它变,悔之晚矣。 6.老年性慢性结肠炎 老年性慢性结肠炎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肠鸣、腹胀、下坠、大便带黏液,每至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但基本病理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这类泄泻往往积年累月,久病不愈,故病人甚为烦恼。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来源不足,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甚至衰弱,严重者常并发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甚至癌变。祖国医学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属肾虚所致,所以有“肾泻”之称。人至老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而黎明之前,阳气不振,阴寒较盛,故容易发作。这类病人除黎明前迫不及待地去厕所排便外,平素还常伴形寒怕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一系列肾阳虚衰的表现。 7.慢性结肠炎的自身保健 慢性结肠炎的自身保健是预防复发、根治该病的关键所在。 1.避免受凉,控制情绪外,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 2.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肠炎可适量食用。 3.慢性结肠炎病人多是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辛辣 *** 性强的调味品。 4.慢性结肠炎病人还应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

问题二:我有慢性肠炎,吃什么药好 你好,肠炎建议选用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肠炎宁、、结肠炎丸服用。饮食宜清淡,少吃脂肪、高糖、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 *** 性饮料,多吃纤维性食物,多喝水。

慢性肠炎饮食注意:

低脂、少纤维。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不要吃)、蛋等,别吃红烧肉等油腻食物,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小麦面粉一斤,放锅内炒到焦黄,每次一两,加适量白糖,用开水调匀,早晚饭前服,3~5天有特效

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 *** 。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

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不喝酒,不吃过酸、辛辣 *** 性强的调味品、食物。各种冷饮、冰镇食品、凉性水果(如梨、西瓜、橘、柑、香蕉、西红柿)、蚌肉、海参、百合汤等,不宜使用;蜂蜜及其制品有润肠通便作用,所以也不能食用体质相对较弱可中成药肠胃速康方等调理一 *** 质。

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 *** 性的饮料。注意腹部保暖,少做腹部运动。

问题三:肠胃炎吃什么消炎药 现在目前最好用的四联疗法就是修益升+肠炎宁+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效果真的很好我用它治疗了很多慢性肠胃炎的患者了。

心实肾虚,泄脾补肝,有没有代表方剂?

脾肾虚弱应从饮食、生活习惯及药物等方面进行调整。

1 .饮食调整:患者可多摄入补充肝脾肾的食物。 如大枣、山药、枸杞、板栗等。

2 )生活习惯调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不过度劳累,避免耗气伤津。 另外,禁烟和禁酒、适度的运动、强化体质、防止外界的入侵也是必要的。

3 )药物治疗)脾胃虚弱为主者,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同时加柴胡、香附疏肝理气(调肝气机郁滞)、枸杞子、熟地补益肝肾); 以肝肾阴损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同时加入茯苓、白术等健脾品。

服用上述药物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免药物通过对症治疗加重病情。

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只能缓解病情较轻的情况,但对虚证严重的患者建议尽早就诊。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夏昆鹏审核

单击此处查看医生回答的详细信息

吃什么中药能让尿毒症患者的尿排量多一点?

尿毒症一般象征肾功能衰竭、尿量减少,提示里面结构破碎、堵塞,正向纤维化方向发展。 现在医院在透析后更换肾脏。 患者的负担很大。

尿毒症大部分是慢性肾病反复持续发展导致的肾病终末阶段。 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以全身盐分代谢紊乱和各器官病变为临床表现。 尿毒症是疑难病,目前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对缓解病情、控制发展有一定疗效,但尚无根治方法。 因此,发病初期应积极治疗,避免发展为急性心力衰竭或肌酐,尿素氮极高,届时只能进行西医腹透、血透治疗,维持患者生命。

治疗一般分为三种对症治疗:

一.浊毒上逆

恶心呕吐,口中尿臭,食欲不振腹胀,尿少水肿,无力气短,舌淡而胖,苔白而厚腻,脉滑。

治健脾和胃,降逆泄浊。 方用香砂六君子加菖蒲、佩兰、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 大便干燥加生大黄10-15克。

二.肝肾阴虚

头晕头痛,耳鸣,面色阴沉,腰膝酸软,口干烦躁,舌红黑,脉细。

补肝肾,凉肝,平肝。 选用方杞菊地黄汤加牛膝、益母草、丹参、仙灵脾、钩藤、夏枯草、黄芩等。

三.气血两亏

可见贫血,血红蛋白低,面色苍白,头晕欲倒,乏力气短,心悸失眠,舌薄软,脉细。

治以益气养血,补肾生精。 在方用圣愈汤或八珍汤中加入桑椹、枸杞子、首乌、女贞子、阿胶、仙鹤草、紫河车、鹿角胶等。 大便黄加生薏苡仁、白术; 腹胀差加陈皮、砂仁。

熟地黄泡水喝主要有什么功效?

熟地黄为中药材,具有滋补肾阴的功效,对心悸、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月经黑血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其味甘厚,既能滋阴养血,又能精补精髓,是临床补肝肾的常用药物。 熟地黄的主要成分含有地黄素、甘露醇、维生素a等物质,这些有效成分需浸泡后长时间煎煮析出,不建议将熟地黄浸泡饮用,最久煎煮使用。

补益肝肾的中药方剂相关了解点第10点

将军叶,又称“南非叶”,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在北方很少使用,在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各国使用。 用于各种咽喉肿痛、腹泻、胃痛等,有苦涩味,也有泡茶服用的地方。

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

山茱萸既能滋阴又能阳,是补肝肾的要药。 处方地黄丸均含此药; 山茱萸可收敛固定摄片,针对遗精、遗尿、崩漏、出血过多、大量出汗,可选用该药。 张锡纯很喜欢这个药。 大量的工作和人参一样,可以通过急救固定。 该药又称“枣皮”,药同药,味甜,口感好。

吴茱萸能清热止痛,用于寒滞肝脉引起的各种疼痛,常用吴茱萸汤、温经汤。

二能温阳止呕,用于中焦虚寒引起的隐隐腹痛、呕吐反酸,方剂吴茱萸汤常用; 三能助阳止泻用于脾肾阳虚的五更泻,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组成四神丸。 此外,临床上还有吴茱萸末醋调涌泉治疗口腔炎、头痛等方法。

乌鸦花椒,我临床上很少用。 据说王维德的名句“远走兄弟登高,没有一个乌鸦赞”用的是乌鸦赞。 你会选择哪个乌鸦花椒参加考试?

菟丝子,百合,桑葚,黄芪,枸杞泡水喝有什么用?

菟丝子、百合、桑葚、黄芪、枸杞,这些口味,除菟丝子外,还有一部分人不熟悉,其他常用于日常药食两用或食疗。 比如黄芪,把这些味道一起泡在水里喝有什么作用,它们各自所含的成分和效果是什么,需要了解一下:

菟丝子

菟丝子,又名禅真,豆寄生,主要含有糖类、单宁、黄酮、生物碱、蒽醌、甾醇类等成分,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此列为高雅。 是滋补强身类中药。 中医认为,川芎嗪味甘性温归肾、肝、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止泻之功效。 主要用于阳痿遗精、尿漏、尿频腰膝酸软、眼花耳鸣等。

菟丝子具有温润不燥、补刚不滞的特点,可补阳还阴。 既可以泡水喝,也可以泡酒喝,还可以熬粥。 菟丝子加水饮用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镇血的功效。

百合

百合含有丰富的多糖、蛋白质、膳食纤维、钾等,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c。 此外,还含有生物素、秋水仙碱等成分,作为药物使用。 中医认为,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 主要用于缓解阴虚肺燥引起的咳嗽、阴虚引起的心悸失眠等。

百合可以用水浸泡,也可以煮粥吃。

桑葚

桑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桑葚的成熟季节性比较强,一般在5、6月的正季,桑葚主要含有丰富的多糖、膳食纤维、维生素e等,此外还有抗氧化成分花色苷、胡萝卜素及单宁、单宁、莱斯桑葚是抗氧化能力非常高的水果。

桑椹干品入药,中医认为桑椹味甘性微寒,有滋阴生津、补血安神之功效。 桑葚是补肝肾阴虚的佳品。

黄芪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补气中药,人们也常用它来炖肉煮汤。 黄芪主要含有黄芪多糖、叶酸、氨基酸、黄芪皂苷、黄酮类等成分,中医认为黄芪性甘、微温、脾经、升阳补气、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排脓生肌。

枸杞

枸杞的果实,大家都很熟悉。 在现代,它经常被用作开始养生的中年代表性养生品。 实际上,大家选择枸杞作为“养生代表”也有其优势。 首先具有普遍性,很常见。 其次,价格也要平民化。

其三,补益作用没问题。

把枸杞放进药里。 以中宁枸杞为发源地,枸杞主要含有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a及生物碱等成分,具有强化免疫、抗疲劳的作用。

中医认为,枸杞性平味甘,属肝、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枸杞可直接食用,可泡水,可泡酒。

了解以上各饮食用药,可见这些味配伍主要起到补益肝肾、滋阴温阳、养血安神的功效。

考研方剂怎么背

以下方剂歌诀,是我考研时用的,输入成电子版,契合考研大纲,希望能帮到大家。另,中医入门,必背方剂歌诀,希望你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歌诀。

一、 解表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干姜桂芍麻黄同。

4.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5.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6.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清轻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7. 麻杏甘石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量,

辛凉宣泄能清肺,定串除热效为彰。

8.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桔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9.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10.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11.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散苍术,广陈皮与川楝肉,

甘草苏叶香附同,莲须葱白共煎服。

12. 升麻葛根汤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15.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二、 泻下剂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且此方。

去硝名为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2.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3.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红脉数服之康。

4.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5.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6.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欲通于补法堪宗。

7. 黄龙汤

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8.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

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9.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散寒通便止痛良,

寒积里实服此方,邪去正安腹通畅。

10.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1. 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

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12.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

温病阴亏实热结,养阴泻热肠道通。

三、 和解剂

1.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3. 达原饮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

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4.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需,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功效奇。

5.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6.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芩连,干姜人参枣草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7.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四、 清热剂

1. 白虎汤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2.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

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3.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4.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5. 清瘟败毒散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

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6.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7.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兰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8.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

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9.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皆,

木通甘草当归和,肝经湿热力能排。

10. 左金丸

左金连萸六比一,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淋服之安。

11. .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12. 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13. 玉女煎

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14. 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15. 白头翁汤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16.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17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擘,

三焦火毒神烦乱,泻热解毒病可为。

18.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19. 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金银花,玄参甘草当归加,

清热解毒兼活血,热毒脱疽此方魁。

20. 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用荆夏,山栀丹皮石斛翘玄,

玄参薄荷共成方,头面风热疮疡消。

21.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22. 苇茎汤

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

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23.清骨散

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24.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超。

25.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治汗出,归柏芩连二地黄,

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五、 祛暑剂

1.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

暑湿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2. 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3. 清络饮

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

佐以竹叶荷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

4. 六一散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

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5. 桂苓甘露散

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

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

六、 温里剂

1.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白术草干姜,

原为脾胃虚寒设,或加附子总扶阳。

2.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3.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4.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5.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6.阳和汤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

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

7.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8.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

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

9.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七、 表里双解剂

1.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2. 防风通圣汤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3.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安。

4.五积散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

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

八、 补益剂

1.四君子汤

四君补气基本方,食少无力大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气滞陈皮各异功,呕逆半夏添六君,

木香砂仁曰香砂,脾虚湿阻效力彰。

2.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3.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

柴芍怀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

4.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术归陈,芪得升柴草参神,

劳倦内伤下陷证,甘温除热补中升。

5.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6.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7.四物汤

四物补血基本方,营血虚滞行不畅,

熟地当归白芍芎,活血调经补血强。

8.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9.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

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10. 炙甘草汤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11.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12.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13.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14.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萸斛,麦味菖蒲远志服,

苁蓉附桂巴戟天,稍加薄荷姜枣服。

15. 泰山磐石散

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苓,

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是方名。

16.补肺阿胶汤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

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

17.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18. 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

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19.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20.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九、 安神剂

1.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2.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3. 天王补心丹

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

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4.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

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5. 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又明目,

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证亦宜服。

6.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

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十、 开窍剂

1.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

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

2.紫雪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3.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4. 紫金锭(玉枢丹)

紫金锭有山慈菇,五倍千金一并入,

大戟麝香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服。

5.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

犀冰术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

十一、 固涩剂

1.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

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

2.九仙散

九仙罂粟乌梅味,参胶桑皮款桔贝,

敛肺止咳益气阴,久咳肺虚效堪谓。

3.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4.四神丸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寇五味四般齐,

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5.桑螵硝散

桑螵硝散龙龟甲,参归茯神菖远加,

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

6.固冲汤

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硝,

益气健脾固摂血,脾虚冲脉不固疗。

7.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

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8. 缩泉丸

缩泉丸治儿尿频,脬气虚寒约失灵,

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

9. 固经丸

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

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

十二、 理气剂

1.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2.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萎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3.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4.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川楝槟榔巴豆姜,

再加青皮为细末,一钱酒下痛疝尝。

5.暖肝煎

暖肝煎中桂茴香,归杞乌沉茯加姜,

温补肝肾散寒气,肝肾虚寒疝痛康。

6.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7.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8.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9.旋覆代赭汤

仲景旋覆代赭汤,半夏人参大枣姜,

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当。

10.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呕呃,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11.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理气舒郁法可钦。

12.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

疏肝泄热行气血,肝郁化火诸痛蠲。

13.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生姜寇木香,

行气燥湿温中法,脘腹胀痛服之消。

14. 橘核丸

橘核丸中川楝桂,枳朴延胡藻带昆,

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

十三、 理血剂

1.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

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

2.血府逐淤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3.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酒军柴,桃红归甲蒌根甘,

祛瘀疏肝又通络,损伤瘀痛加酒煎。

4.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5.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温养活血最见长。

6.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药,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7. 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子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8.槐花散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黑荆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动。

9.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10.黄土汤

黄土汤中芩地黄,术附阿胶甘枣尝,

温阳健脾能摂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11. 七厘散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

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12. 失笑散

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

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13.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与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症块胎可安。

14. 活络效灵丹

活络效灵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

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15. 大黄廑虫丸

大黄庶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

水蛭虻虫和丸服,祛淤生新功独超。

16.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17. 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

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

十四、 治风剂

1.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芎芍二地黄,

苓术石膏黄芩草,风邪初中经络康。

2.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3.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4.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滋阴,龙牡龟牛制阳亢,

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

5.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仁,

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6.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7.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祛风化痰痉能解。

8. 小活络丹

小活络祛风湿寒,化痰活血三者兼,

二乌南星乳没龙,寒湿痰瘀痹痛蠲。

9. 天麻钩腾饮

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

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眠良。

10. 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

决明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十五、 治燥剂

1. 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2.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

清宣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3.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人,时疫白喉急煎尝。

4.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5.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6. 桑杏汤

桑杏汤中川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7.增液汤

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

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

8. 玉液汤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

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9.琼玉膏

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

金水相生合膏剂,干咳咯血肺阴伤。

十六、 祛湿剂

1. 平胃散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2.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祛。

3.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4.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5. 连朴饮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6.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7.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8. 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9. 防己黄芪汤

金匮防已黄芪汤,白术甘草加枣姜,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康。

10. 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11.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12. 实脾散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

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13.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14. 五皮散

五皮散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

利水消肿理健脾,脾虚湿滞皮水医。

15.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奇功。

16. 萆解分清散

萆解分清益智仁,菖蒲乌药盐煎成,

下焦虚寒得温利,分清化浊效如神。

17.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十七、祛痰剂

1.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 温胆汤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3.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天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咳难出,润肺化痰此方珍。

4.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消痰自化。

5.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

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6.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7. 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添荆,

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8.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十八、消导化积剂

1. 保和丸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 枳术丸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

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3. 健脾丸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寇香连和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煎施不伤正。

4.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

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5.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6. 葛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泽二苓,砂蔻青木香陈并,

姜曲参术温健脾,分消寒化酒湿灵。

十九、驱虫剂

1.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2. 肥儿丸

肥儿丸用使君子,豆蔻香连曲麦槟;

猪胆为丸热水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二十、其他类

1. 犀黄丸

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

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2. 透脓散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3. 小金丹

小金丹用麝草乌,灵脂胶香与乳没,

木鳖地龙归墨炭,阴疮流注乳癌除。

芜芋又叫什么

芜芋又叫茱萸、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

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革质,两侧略被短柔毛,开花后脱落;总花梗粗壮,花柱圆柱形,长1.5毫米,柱头截形;花梗纤细,长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扩展资料:

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浙江、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于温暖地带,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

喜冷凉气候,耐寒力很强。当气温稳定通过7℃左右时,种子即可萌发,幼苗可抵抗-3℃低温。春季气温在6℃以上时,春芽开始萌动。

相关文章
  • 复方黄松湿巾有副作用吗?少女可以用黄松湿巾嘛

    复方黄松湿巾有副作用吗?少女可以用黄松湿巾嘛

    复方黄松湿巾是药用型湿巾,有些朋友在下阴瘙痒时就立马使用止痒。有的朋友擦拭之后立马见效,有的朋友需要湿敷之后慢慢止痒,甚至已经有的朋友哪怕用了也不止痒,但是依旧在

    2019-01-30 阅读全文
  • 苍耳子鼻炎滴丸作用是什么,通鼻窍清肺热治各

    苍耳子鼻炎滴丸作用是什么,通鼻窍清肺热治各

    苍耳有着治疗鼻炎的功效,有很多治疗鼻炎的中成药中都有加入苍耳成分,苍耳子鼻炎滴丸的主要成分就是苍耳子。苍耳子是苍耳的果实以及种子,新鲜苍耳子是有较强毒性的,但是经

    2020-08-06 阅读全文
  • 2019盘点,2019盘点n

    2019盘点,2019盘点n

    NO.1:哈弗H6(365715辆) SUV市场的销冠其实不说每个人都可以想到是谁,就是国民神车哈弗H6。虽然长城 汽车 目前还没有公布2019年12月份的销量数据,但从前11个月销量来看,预估的365715辆的销量成绩已经领先第二名十万多辆,销冠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一直以来,哈弗H6凭借其亲民的售价和实用的配置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2023-01-04 阅读全文
  • 百合韩剧推荐,百合韩剧推荐古装

    百合韩剧推荐,百合韩剧推荐古装

    《不夜城》。《不夜城》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提取码:84xk    刘健一(金城武饰)是新宿歌舞伎町的混混,身为台湾与日本人的残留孤儿,混血的他被叫作半唐番,不为社会所容纳。歌舞伎町有着上海帮、福建帮、北京帮、台湾帮等,各方力量形成复杂的角力形势。年关将至,似乎是因为健一的前度拍档吴富春(椎名桔平饰)返回歌舞伎町,他因杀死元成贵(曾志伟饰)的手下而逃亡,元成贵遂限令健一在三日内交出富春,否则二人便只有死路一条。此时左藤夏美(山本未来饰)出现,她称与有过节,为了

    2023-01-04 阅读全文
  • 蛇莓旁边真的有蛇吗,有蛇莓会经常有蛇出没吗

    蛇莓旁边真的有蛇吗,有蛇莓会经常有蛇出没吗

    蛇泡果能吃。蛇泡果学名叫做蛇莓,大家可以食用,但是专家建议尽量不要盲目食用野外的“蛇泡果”,因为蛇莓容易沾染各种细菌,寄生虫,很难清洗干净,感染致命病菌也会中毒。而且蛇莓生长的地方往往有蛇出没,蛇莓上有可能沾有蛇的残涎。蛇泡果简介:蛇莓(学名: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别名:龙吐珠、三爪风、鼻血果果、珠爪、蛇果、鸡冠果、野草莓、蛇藨、地莓、蚕莓、三点红、狮子尾、疗疮药、蛇蛋果、地锦、三匹风、蛇泡草、三皮风、三爪龙、老蛇泡、蛇蓉草、三脚虎、蛇

    2023-01-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