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中药图片库
当前位置:中药大全 > 中药图片库 >

十大清热解毒中草药图片,19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图片

时间:2023-01-31 01:30:25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分享至:

这是什么植物。有人认识吗

草珊瑚,学名: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为金栗兰科多年生常绿亚灌木,俗称满山香、观音茶、九节花、接骨木等。其形态秀丽、四季馨香,具有极高的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

春夏时节,绿意盎然、花香不断的草珊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感,秋冬之际,草珊瑚红珠满树、吉祥富贵,草珊瑚适应性强,既可制作清雅小巧的盆栽,置于室内观赏,也可用于园林、庭院的绿化点缀。

中文学名

草珊瑚

拉丁学名

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

别    称

接骨金粟兰、 肿节风、九节风、九节茶、满山香、九节兰、节骨茶

二名法

Sarcandra glabr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胡椒目

金栗兰科

草珊瑚属

草珊瑚

分布区域

越南、斯里兰卡、台湾、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日本及中国。

常绿半灌木,高50-120厘米;茎与枝均有膨大的节。叶革质,椭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7厘米,宽

草珊瑚

2-6

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尖或楔形,边缘具粗锐锯齿,齿尖有一腺体,两面均无毛;叶柄长0.5-1.5厘米,基部合生成鞘状;托叶钻形。穗状花序顶生,通常分

枝,多少成圆锥花序状,连总花梗长1.5-4厘米;苞片三角形;花黄绿色;雄蕊1枚,肉质,棒状至圆柱状,花药2室,生于药隔上部之两侧,侧向或有时内

向; 子房球形或卵形,无花柱,柱头近头状。核果球形,直径3-4毫米,熟时亮红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1]

生长习性编辑

野生草珊瑚常生长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凉环境,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喜腐殖质层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忌贫瘠、板结、易积水的黏重土壤。[1]

3分布范围编辑

产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在世界分布于朝鲜,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也有。[1]

4栽培技术编辑

繁殖方法

(1)扦插繁殖:3-4

月,从生长健壮植株上选取l-2年生枝条,剪成带2-3节,长10-15厘米插穗,捆成小把,将其基端置于0.05毫升/升3号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

2-3分钟,或在1毫升/升NAA溶液中快蘸后扦插。经处理的插穗,生根时间显著缩短,成活率几乎达100%。插穗处理后,在事前准备好的苗床上,按株行

距5厘米X×0

草珊瑚

厘米斜插入土,土面上留1节,按紧,浇透水。如果苗床都闭度小,最好搭设荫棚,经常保持苗床湿润。扦穗后30天左右,扦插生根,并开始萌芽。成活后,应注意松土除草,适时追施稀薄人畜粪水,促进幼苗生长。培育10-12个月,即可出圃定植。[2]

(2)种子繁殖:10-12月果实红熟时,将其采回,用细湿沙拌和(种子:湿沙=1:2,在室内高燥通风处堆藏,或将其装入木箱,置室内通风处贮藏,翌春2-3月,取出种子播种。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0厘米开深2-3厘米的播种沟,将种子均匀播于沟内,用火土灰或细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度,畦面盖草,并搭荫棚。播种后约20天出苗,及时揭去盖草。育苗期间,要经常松土除草,适时追肥。如果苗期管理精细,当年11-12月即可出圃定植。[2]

(3)分株繁殖:在早春或晚秋进行。先将植株地上部分离地面10厘米处割下入药或作为扦插材料,然后挖起根蔸,按茎秆分割成带根系的小株,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直接栽植大田。栽植后需连续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注意除草、施肥。此法简便,成活率高,植株生长快,但繁殖系数低。[2]

(4)移栽:种子和扦插繁殖的苗木,一般在当年11-12月或翌春 2-3月起苗移栽。在整好的畦上,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定植,并浇透定根水。成活后,需及时加强田间管理。[2]

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移栽后要及时查苗,如发现死苗缺株,要带土补栽,确保全苗。[2]

(2)中耕除草:苗期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并适当进行中耕松土。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2]

(3)灌溉排水:定植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溉浇水。多雨季节,如田间积水,要及时排除,以免引起烂根。[2]

(4)追肥:草珊瑚喜肥,春季萌发期至开花前可施入稀薄的氮、磷、钾复合肥液1~2次,可使花香苗壮。秋季果期前后应再施肥1次。盆栽植株,定期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叶色会更加亮丽。草珊瑚生长健旺,适时修剪有利于其株形美观、多开花。原则上以3月~4月为好,可根据配置需要进行。草珊瑚可耐短时0℃左

草珊瑚

右的低温,江南可露地栽培,北方以盆栽为主,冬季应置于光线充足的室内越冬。一般每年春、夏两季各追肥1次,每亩施用硝酸铵或尿素6-7千克,氯化钾2-3千克,对水浇施。冬季结合培土,施1次农家肥,将栏肥或沤肥施于植株根际,提沟边泥土覆盖肥料,既可保温防寒,又可促进翌春植株早生快长。[2]

(5)间作遮荫:草珊瑚耐阴性强,喜漫射光,所以宜选常绿阔叶林下种植。如在无荫蔽条件的山坡、排田种植,可在田间间作玉米等高秆作物,利用高秆作物适当遮荫。通过对间作作物的管理,既可促进草珊瑚的生长,又可增加经济收入。[2]

采收加工

据报道,草珊瑚叶片有效成分含量比根、茎高,因此,在生长期中,可将植株下 部浓绿的老叶摘下,晒干或直接加工成浸膏。一般秋季收割,将植株从离地面5-10厘米处割下,洗净晒干即可入药。亦可直接加工成浸膏,交制药厂作为生产中成药的原料。一般定植当年,每亩可产干品200-300千克,以后产量可逐年增高,最高每亩可产600千克以上。药材质量以无杂草、泥沙、虫咬和霉变为佳。[2]

病虫防治

草珊瑚刚从野生转为家种,抗病虫能力较强,目前尚未发现为害较重的病虫害,无需防治。但如果田间遮荫条件差、在阳光强烈的夏季,会出现叶片灼伤现象,叶尖或叶绿出现斑枯,严重的全叶枯焦。可采用灌水降温、改善遮荫条件等措施,以减轻为害。[2]

功能主治

全株供药用,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抗菌消炎。主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阑尾炎、盆腔炎、

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闭经、创口感染、菌痢等。还用以治疗胰腺癌、胃癌、直肠癌、肝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有缓解、缩小肿块、延长寿命、改善自觉症状等

功效,无副作用。[1]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3]

草珊瑚

中成药品

1、肿节风片

2、肿节风注射液

3、血康口服液

4、草珊瑚含片

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4]

临床应用

1、预防感冒:用九节茶3钱、防风2钱、沙氏鹿茸草1钱,加白砂糖适量制成糖浆5ml,为一次量。日服1次,连服3日。预防服药组2417人,结果感冒者241人,发病

植物草珊瑚

率为9.97%;而对照组(未服药)1275人中感冒者253人,发病率为19.84%。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着差别。服药后发病看病情较对照组轻。[4]

2、治疗丝虫病:用浓度1:3的注射液,成人每天肌注2-4ml,7日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3日以上血检未转阴者,再给第2-3个疗程。治疗28例,以3次检查阴性为有效者18例。另有22例先用海群生治疗未阴转而再用此药治疗后,17例有效3、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试

用4例,每次肌注4ml(每ml含生药2克),每天3次,连续1-2周。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4、治疗各种炎症性疾患

如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脓肿等。通常采用口服煎剂,每天2两,3次分服。或全草加工制成注射液,每2ml含生药2克或4克,每次肌

肉注射1-4克,每天4次,连续2-3日或更长时间。对球菌和杆菌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治疗250例,有效244例,占97.6%;其中痊愈181例,占

72.4%。有些患者体温在1-2日即降至正常。用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4]

实用附方

1、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鲜接骨金粟兰草捣烂,酒炒敷患处,或用根五钱至一两,浸酒服。(《广西中草药》)[4]

2、治劳伤腰痛:接骨茶、四块瓦、退血草各五钱,煨酒服。(《贵州草药》)[4]

3、治胃痛:接骨茶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4]

4、治外伤出血:鲜接骨金粟兰叶,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4]

5、治伤口溃烂:接骨金粟兰茎、叶适量,煎水外洗。(《广西中草药》)[4]

6、治汤、火伤:九节茶干叶,研未一份,茶油二份调匀,涂抹外处。(《福建中草药》)[4]

文献论述

⒈《生草药性备要》:煲水饮,退热。[4]

⒉《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4]

⒊《峨嵋药植》:叶,可止呕吐。[4]

⒋《陆川本草》:接骨,破积,止痛。治跌打骨折,损伤肿痛,风湿骨痛,烂疮,毒蛇咬伤。[4]

⒌《湖南药物志》:通经。治产后腹痛。[4]

⒍《闽东本草》:健脾,活血,止渴。消肿胀,治产后外感,寒热往来,头身疼痛,口渴,肿胀。[4]

这植物叫什么?

这是广西人很熟悉的一种可食用的香草,我们叫假蒌。它有很独特的香气,但不习惯的人可能要过很久才能适应。

六年前,我在《南方都市报》开了一个讲岭南植物的专栏,去年结集成书,题名曰《花花果果枝枝蔓蔓——南方植物志》(

花花果果枝枝蔓蔓 (豆瓣)

)(抱歉忍不住安利一下)。卖得尚可,加印了一次,可惜只收录了四十篇,下面这篇写假蒌的,一是本来材料就少,二是认识它的人不多,就没放进去。现在贴出来:

听说对食物的喜恶是极其私人的事,拿出来说是不会有听众的,不过我还是在这里交待了吧。对三种气味辛烈的的香菜,我分别持三种不同的态度:茴香自小讨厌,紫苏一直爱吃,至于假蒌,则由初时的排斥到今日的嗜食。可惜假蒌只在我的家乡广西才见得多,在广州从来不曾遇上,出了岭南更是无人知晓。虽然书里写着广东也是它的生长地,因此我颇疑心假蒌在粤地已经退回野外,从人们的饭碗回归自然了。

我的疑心得到了佐证。假蒌在《广州植物志》里被写作“假蒟”,这种归属于胡椒科胡椒属的基部匍匐、花枝攀援的灌木,原来是“广州不常见的野生植物,有时或可见于芜地上”。它的用处也只记载着药用一途,果然是不上台面的。

假蒟也出现在文革时期风行全国的《常用中草药手册》之中。它的别名包括蛤蒟、荜拨子和猪拔菜。

钟庸在《食疗药物》里谈到青蒟有甜蒟与假蒟之分,“所谓假蒟,可能就是山野自生的山蒟”,又说“民间作为食用或药用的,就是这种甜蒟,而不是山蒟”。语气既不肯定,结论也不正确,可见就连老广东也未必了解它。

但是在广西,假蒌是很受欢迎的。清代的汪森编辑了一部《粤西丛载》,收入了众多关于古代广西的记载,其中说到:“今俗所常食者,皆蒌之叶。”就是很好的说明。就是现在,人们仍然习惯于在炒田螺时放入几片呈心形、巴掌大的假蒌叶,那种特殊的香味想起也让我垂涎欲滴;或者用来包肉馅,再入油锅煎,一口咬上去油滋滋的。据说假蒌在越南也是常用的香草——去过越南菜馆的人应该会知道,越南菜会放入各种各样的香草,包括薄荷、香茅等等。

之前在谈蒟蒻时,我说到蒟即蒟酱。不过对于蒟酱究竟是一种植物还是一种用蒟制成的酱,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赞同前者的认为,蒟酱就是蒌叶;明代的邝露则赞同后面那种意见,他写的《赤雅》有“蒟酱”一条,就说“以荜拨为主,杂以香草”,还解释道,荜拨就是“吾家蛤蒌也”。这证明,不管如何,假蒌与蒟酱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粤西有芳草,此处知者少;名假质却真,香远气自高。

图片就是文章提到的包了肉馅下油锅煎的吃法。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则删。

这是什么植物?

叶下珠(学名:Phyllanthus urinaria L.),别名: 珠仔草、假油甘、潮汕、龙珠草、企枝叶下珠,碧凉草等。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数寸至尺许。茎带紫红色,有纵棱。叶互生,作复瓦状排列,形成二行,很似羽状复叶,叶片矩圆形,长二、三分,全绿,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几无叶柄。夏秋沿茎叶下面开白色小花,无花柄。花后结扁圆形小果,形如小珠,排列于假复叶下面。

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南美也有分布。生于海拔500米以下旷野平地、旱田、山地路旁或林缘。

本种药用,全草有解毒、消炎、清热止泻、利尿之效,可治赤目肿痛、肠炎腹泻、痢疾、肝炎、小儿疳积、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等。

【性味归经】微苦、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明目,消积。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赤白痢疾、暑热腹泻、肠炎腹泻、夜盲、急性结膜炎、口疮、头疮、风火赤眼、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外治毒蛇咬伤、指头蛇疮、皮肤飞蛇卵等。

【用法用量】25~5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化学成分】没食子酸、甲氧基糅花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萝卜苷、山茶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叶苏木酸、柯里拉京、黄酮、去氢诃子次酸、糅质、生物碱、芸香苷、糅料云实素、短叶苏木酸乙脂、短叶苏木酸甲脂、老鹳草素、短叶苏木酚酸和去氢诃子次酸三甲脂等。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

请问,这是什么植物?

豆瓣绿,小型的草本植物,原产于西印度群岛、巴拿马、南美洲北部。后来传入中国,一般作为盆栽装饰用,以其明亮的光泽和自然地绿色受到广泛欢迎。而且该植物还可以药用,根据中医药理,其内用可以祛风除湿,止咳祛痰。外用可以治跌打损伤,骨折,所以其也是中草药的重要一部分。

多年生草本。株高15-20厘米。  

豆瓣绿图片欣赏(15张)

无主茎。叶簇生,茎肉质较肥厚,倒卵形,灰绿色杂以深绿色脉纹。穗状花序,灰白色。栽培种有斑叶型,其叶肉质有红晕;花叶型,其叶中部绿色,边缘为一阔金黄色镶边;亮叶型,叶心形,有金属光泽。皱叶型,叶脉深深凹陷,形成多皱的叶面,极为有趣。[1]

【原形态】

1.豆瓣绿 多年生簇生草本,高10-30cm。茎肉质,基部匍匐,

多分枝,下部数节常生不定根,节间有粗纵棱。叶密集,3-4片轮生,大小近相等;叶柄短长1-2mm,无毛或被短柔毛;叶片椭圆形或近圆形,长

9-12cm,宽5-9cm,两端钝或圆,无毛或幼叶被疏柔毛,叶脉3条,细弱,通常不明显;叶带肉质,有透明腺点,干时变淡黄色,并显皱纹。穗状花序单

生、顶生或腋生,长2-4.5cm;总花梗稍较花序轴短细,被疏毛或近无毛,而花序轴密被毛;苞片近圆形,有短柄,盾状;花小,两性,无花被,与苞片同生

于花序轴凹陷处;雄蕊2,花丝短,花药近椭圆形;子房卵形,1室,柱头顶生,近头状,被短柔毛。浆果卵状球形,先端尖,长近1mm/花期2-4月及9-10月。

2.毛叶豆瓣绿 本种与豆瓣绿不同之点在于植株很短小,连花序长3-5cm。茎、枝密被硬毛。叶较小,菱状椭圆形,长6-8cm,宽5-6cm,两面密被硬毛,背面尤甚。花序短,于花期长7-11mm,总花梗 密被硬毛。花期4-9月。[2]

药用信息编辑

【别名】一柱香、岩豆瓣、豆瓣草、豆瓣如意、四瓣金钗、指甲草、豆瓣打不死、圆叶椒草,青叶碧玉

【来源】胡椒科豆瓣绿属植物豆瓣绿Peperomiareflexa(L.f.)A.Dietr.,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微苦,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祛痰,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肺脓疡,小儿疳积,痛经;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15~25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绞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青叶碧玉又叫豆瓣绿、椒草、翡翠椒草,是胡椒科豆瓣绿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株高20—25cm,茎圆,分枝,淡绿色带紫红色斑纹。叶互生,稍肉质,长椭圆形,浓绿色,有光泽,长达15cm,基部楔形,叶柄短。穗状花序,长2.5—18cm,小花绿白色,总花梗比穗状花序短,光滑无毛。果实具弯曲锐尖的喙。是直立性豆瓣绿的代表种。

主要园艺品种有(1)花叶豆瓣绿,茎上有红色斑点,叶片深绿色,缘具黄色斑,后变近白色;(2)绿金,叶具黄斑。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2.《贵州草药》:止咳,健脾。

3.《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考证】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豆瓣绿,生云南山石间。顺宁有制为膏服之,或有验。惟滇南凡草性滋养者,皆曰鹿衔,诞词殊未可

信,姑存其方。六味鹿衔草膏:六味鹿衔草皆生顺宁县瑟阴洞林岩。扳岩采取豆瓣鹿衔草、紫背鹿衔草、岩背鹿衔草、石斛鹿衔草、竹叶鹿衔草、龟背鹿衔草六味,

加大茯苓,用桑柴合煎去渣,更加别药熬一夜,冰糖融膏。性平和,男女老幼皆可服,忌酸冷。治痰火,用苎根酒服。年老虚弱、头晕、眼花,用福圆、大枣汤服。

年幼先天不足、五痨七伤,火酒调服。患病日久,难以起欠,福圆、大枣、茯苓、姜汤服。[3]

这是什么植物(附图)

吊竹梅

基本资料

学 名:Zebrina pendnla Schnizl

别 名:吊竹兰、斑叶鸭跖草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鸭跖草目

科:鸭跖草科

属:吊竹梅属

[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原产墨西哥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茎细弱,绿色,下垂,多分枝,节上生根。叶长圆形,叶面绿色杂以银白色条纹或紫色条纹,有的叶背紫红色。小花白色腋生。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稍肉质,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易生根。叶半肉质,无叶柄,叶椭圆状卵形,顶端短尖,全缘,表面紫绿色,杂以银白色条纹,叶背紫红色,叶鞘被疏毛,花数朵聚生于小枝顶端。

[编辑本段]生物特征

鸭趾草科常绿宿根草本,茎斜细而软,初期斜向上生长,后阶状倒地,呈匍匐状,接触栽培基质的匍匐茎节可以生。叶狭卵圆形,长7厘米,宽4厘米,锐尖或渐尖,有短柄。叶面银白色。

[编辑本段]种类介绍

吊竹梅(Z.pendula):又名斑叶鸭趾草、水竹草。茎多分枝,匍匐性,节处生根。茎上有粗毛,茎叶略肉质。叶互生,基部鞘状,端尖,全缘,叶面银白色,中部及边缘为紫色,叶背紫色。花小,紫红色,苞片叶状,紫红色,小花数朵聚生在苞片内。四色吊竹梅(var.quadricolor):叶表暗绿色,具红色、粉红色及白色的条纹,叶背紫色。异色吊竹梅(var.discolor):叶面绿色,有两条明显的银白色条纹。小吊竹梅(var.minima):叶细小,植株比原种矮小。紫吊竹梅(Z.purpusii):叶形及花同吊竹梅基本相同。紫吊竹梅的株形比四色吊竹梅的略大,叶子基部多毛。叶面为深绿色和红葡萄酒色,没有白色条纹。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水: 喜水湿,生长期每天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并给叶面喷水。冬季减少水量。

肥: 生长期每月施液肥1次即可。

土: 不择土壤。

温: 生长适温10-25℃,越冬温度5℃左右。

光: 喜半阴,避开烈日照射。

[编辑本段]生长养护

吊竹梅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畏烈日直晒,适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了使 吊竹梅枝叶丰满,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培养土宜选用腐叶土、园土各40%和河沙20%混合配制,生长期间保持盆土湿润,约15~20天施1次稀薄液肥或复合化肥。

②春秋季节宜放在室内靠近南窗附近的地方培养,夏季宜放在室内通风良好具有明亮的散射光处。如长期光照不足,茎叶易徒长,节间变长,开花少或不开花。

③吊竹梅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若空气干燥,叶片常易干,叶尖焦枯。因此,生长季节应注意经常向茎叶上喷水,以保持空气湿度。

④为保持其枝叶丰满,茎长到20~30厘米左右时,应进行摘心以促使分枝,否则枝条长得细长,影响观赏效果。

⑤冬季室温保持在5℃以上即能安全越冬。越冬期间植株处于休眠状态,需水量少,如果这时浇水过多,盆土长期潮湿,极易引起烂根黄叶。冬季应将其放在朝南的窗台上,使其多见阳光。

[编辑本段]装饰应用

小型盆栽。生长迅速,1年可覆盖满盆,枝叶匍匐悬垂,叶色紫、绿、银色相间,光彩夺目。置于高几架、柜顶端任其自然下垂,也可吊盆欣赏。或布置于窗台上方,使其下垂,形成绿帘。庭院栽培常用来作整体布置。植株花叶有时可变成绿色叶,此时,应及时摘除,以免整株植物叶片全部变绿。

[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摘取壮茎数节插于湿沙中,成活容易。每年宜进行1次适当修剪,以保持优美的植株外形。

[编辑本段]栽培培育

盆栽用腐叶土、园土等量混合作培养土,养护时保持盆土湿润,茎蔓初生长期每半月追施1次液肥,茎蔓长满盆后停止施肥。冬季置于阳光照射处,其他季节要蔽荫养护,并经常向叶面喷水。冬季要入室保暖,室混不得低于8℃。培养2年后应将老蔓全部剪去,春季翻盆1次,促使萌生新蔓。平时要吊挂在荫棚中养护。

[编辑本段]立柱栽培

1.打眼:将直径100厘米PVC管(其它塑料管也行,但质不能太软)周围打若干小眼,小眼直径以2厘米为宜(眼太大,土壤和水分易从中流出,眼太小,插苗时根茎易受损伤)眼距则根据所栽植株大小决定,能使下垂茎叶正好遮住下面的小眼为佳,一般眼距为12厘米至15厘米。然后将制好眼的塑料管截成几段,每段长约1米至2米,太长浇水不便,太短则立体效果不佳。

2.插苗:将截下的塑管取一根用土固定在塑料盆中,随后即可一边灌土,一边插苗。每次插苗前,土壤必须灌至其眼部的2/3处,因为浇水后土壤有一定下陷,根茎插入后就正好垂直于塑料管,避免了因下压而受到的折损。根茎插入的深度约8厘米至9厘米,使其与土壤充分接触。然后再加土至上面小眼的2/3处,再插苗,再灌土,直至全部完成。

3.浇水:第一次浇水应特别小心,因为植株刚插,土壤较为疏松,故而忌浇水过猛。最好是剪一块海绵,覆盖于管口,缓慢均匀地向里浇水,第一次应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即每次浇少许,隔两分钟再浇,如此反复多次,使上下植株皆能吸收到水分。遇炎热高温天气要将其置于荫凉处,适时用喷壶向叶喷水,定根后即可进入常规管理。

[编辑本段]养护方法

竹梅为鸭跖草科多年生草本,茎蔓生,叶上有纵紫红和银白色条纹,叶背紫红。花小,白色或红色。常作悬吊植物栽培,任其枝条自然飘曳,别具风姿。

吊竹梅原产中美洲喜温暖湿润半阴或全阴的地方。不甚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栽培也较容易。

盆栽时,可用肥沃排水性好的园土。平时浇水应保持土壤湿润,不使过干,否则下部老叶容易枯黄。另外,它对湿度要求较高,要经常在其周围环境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对肥料要求不高,可根据长势酌情施用。一般用化肥或粪便都行。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光照方给予散射光为佳,不宜烈日直射,也不能长时间太阴,不然,容易徒长,节间变长,叶上的斑玟还会隐退或减少。盆养时,应根据观赏的需要,对枝蔓进行适当修剪、调整,使之分布更合理,造型更好。

冬季一般室内保持0℃以上就可越冬。土壤不要太干。使其经常保持湿润。开春时,对老枝及扰乱枝形的枝应及时截去。此花的繁殖,在生长季都右进行,只需取新梢扦入盆中,保持一定湿度,很容易生根。以后加强肥水,适当摘心,很快就能长得满盆繁茂。

[编辑本段]栽培管理

一般的吊竹梅叶面有两条银绿色闪光条纹,夹着中央的绿色部分。再如双色吊竹梅,叶面中央青铜色,两旁有较窄银色条纹,又如四色吊竹梅,叶面上有不规则的粉红色、绿色、乳白色和银白色条纹,最漂亮,也最难栽种。要种好吊竹梅,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光照:吊竹梅无论什么季节都需要明亮的光照,以促使植株长出密集而鲜艳的叶子。如果光线太暗,茎会长得细长散乱,叶会褪色。但不可让烈日直射。

第二、温度:吊竹梅喜欢温暖的环境,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温度都能适宜生长,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很缓慢。冬季温度约在10摄氏度时就要注意保温。

第三、浇水:在生长季节,吊竹梅要等到表土约2.5厘米深处干时再进行浇水。盆土稍干,叶色会更鲜艳。在冬季休眠期,等到盆土一半干时再进行适量浇水。

第四、施肥:吊竹梅在生长活跃期,可每半个月施一次以氮为主的复合肥。

第五、繁殖:吊竹梅的老叶易脱落,使得下部显得空荡,因此种植吊竹梅最好经常培育新株用以更新。吊竹梅用茎插很容易生根,甚至可以用水来扦插。上盆时要把5、6株合栽。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吊竹梅为鸭跖草科多年生草本,又称花叶竹壳菜、、水竹草、紫背鸭跖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的功能。除可作药用外,还可作园林美化、凉台或室内盆景观赏。

[编辑本段]药用补充

【异名】水竹草,金瓢羹、白带草,吊竹菜、紫背金牛、血见愁,鸡舌黄、红舌草、红竹仔草,花叶竹夹菜,二打不死、百毒散,鸭舌红、红鸭跖草。

【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植物形态】吊竹梅

多年生草本。茎稍柔弱,半肉质,分枝,披散或悬垂,长约1米,秃净或被疏毛。叶无柄;椭圆状卵形至矩圆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尖,上面紫绿色而杂以银白色,中部边缘有紫色条纹,下面紫红色,鞘的顶部和基部或全部均被疏长毛。花团聚于一大一小的顶生的苞片状的叶内;萼片3,合生成一圆柱状的管,长约6毫米;花冠管白色,纤弱,长约1厘米,裂片3,玫瑰色,长约3毫米;雄蕊6;子房3室。果为蒴果。花期不定。

常栽培园地或盆内;野生于山边、村边和沟边较由湿的草地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化学成分】茎和叶含草酸钙及树胶。

【药理作用】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离体兔心和十二指肠均无明显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0.1

克(生药)/公斤也不影响血压。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有舒张血管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1克(生药)/只,24小时内2只全部死亡,水提取物则无明显毒性。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甘,寒,有毒。"

【功用主治】治咳嗽吐血,淋病,白带,痢疾,痈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益阴,止血,疗带。"

②《南宁市药物志》:"外敷消毒痈。"

③《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咳血,白带,慢性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3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宜忌】《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选方】

①治咳血:鲜吊竹梅二至三两,猪肺四两。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后服,日两次。

②治淋病:鲜吊竹梅二至四两。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前服,日两次。

③治白带:鲜吊竹梅二至四两,冰糖一两,淡菜一两。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两次。

④治慢性痢疾:花叶竹夹菜五两,白米一两。同炒至半成炭为度,水煎,分三次服。

⑤治急性结膜炎:花叶竹夹菜二两,野芥兰一两。共捣烂,外敷患眼。

这是什么植物

1龙葵草

图片

一年生草本,高30一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叶卵形,长2.5—10厘米,宽1.5—3厘米,顶端尖锐,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粗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叶柄长达2厘米。花序为短蝎尾状或近伞状,侧生或腋外生,有花4—10,白色,细小;花序梗长1—2.5厘米,花柄长约1厘米;花萼杯状,绿色,5浅裂;花冠辐状,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3厘米;雄蕊5;子房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绒毛。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黑色;种子近卵形,压扁状。花果期9—10月。

中文名称: 龙葵

外文名称: Solanum nigrum

别称: 乌籽菜、天茄子、牛酸浆、乌甜菜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茄科 Solanaceae

属: 茄属 Solanum

种: 龙葵 S. nigrum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现亦已移植到美洲和澳大利亚

2其他名称

燕莜、莜莜、地泡子、地戎草、耳坠菜、飞天龙、狗钮子、黑姑娘、黑茄、黑茄子、黑天天、后红子、救儿草、苦菜、苦葵、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龙葵草、七粒扣、山海椒、山辣椒、熟端、水苦菜、水茄、酸浆草、天泡草、天泡果、天茄菜、天茄苗儿、天茄子、天天茄、乌疔草、乌归菜、野海椒、野辣椒、野辣角、野葡萄、野茄菜、野茄子、野伞子,白花菜,为茄科植物。温州方言 乌龙茄。备注

3生境分布

生于路边,荒地,各地常见,黑龙江省居多

4药用价值

药理

【化学成分】 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染料用途】果实含经龙葵苷、皂素,可制褐色、绿色、蓝色染料。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感冒发烧,牙痛,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肾炎,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带,癌症;外用治痈疖疔疮,天疱疮,跌扑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功能主治

(1)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2)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3)脾胃虚弱者勿服。

5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比较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较好。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9-10月,采摘成熟果实,堆放在阴湿处,让果皮自然沤烂,至第2年春季取出,搓去果皮,洗净备用。4月播种。播挖土地,敲细整平,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33cm×3cm开穴,深约3cm,施入人畜粪水,每1hm2用种子3.75cm×4.5kg,与草木灰及人畜类水拌匀撒播穴里,盖草木灰一把。浇水。 田间管理

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3-4株,阻碍后中耕除草,并施人畜粪水1次。6-7月再中除和施人畜粪水1次。

6功能效用

【性味】: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1]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性平,味辛,苦。

【主治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功能用途】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应用附方】:①治疔肿:老鸦眼睛草,擂碎,酒服。(《普济方》)

②治痈无头:捣龙葵敷之。(《经验方》)

③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虾蟇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袖珍方》)

④治瘰疬: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贵州草药》)

⑤治天庖湿疮:龙葵苗叶捣敷之。(《纲目》)

⑧治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吐血不上: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人参散)

⑧治血崩不止: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⑨治痢疾: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考证】出自1.《药性论》。

2.《唐本草》:龙葵,所在有之,即关、河间谓之苦菜者。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3.《本草图经》:龙葵,旧云所在有之,今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谓之苦葵。叶圆,似排风而无毛,花白,实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风子。老鸦眼睛草生江、湖间,叶如茄子叶,故名天茄子。

4.《纲目》: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7中药选方

1、治疔肿方《普济方》 ;人参散《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 2、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3、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者勿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对白血球的影响剂量过大,引起白血球下降。 药(毒)理学

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澳洲茄碱作用似龙葵碱,亦能溶血,毒性较大。

8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提取物对动物有抗炎作用。澳洲茄胺有考的松样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对动物的过敏性、烧伤性、组织胺性休克有某些保护作用,还能增加小鼠胰岛素休克的存活率,并能促进抗体的形成。 2.对血糖的影响:澳洲茄碱对大鼠腹腔注射时(50-100mg/kg),可升高血糖(甙元无此作用),但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则血糖不升高。对切除肾上腺后的大鼠,则于注射后3-4小时内死亡,此时有血糖降低及乳酸升高现象,口服葡萄糖可延缓动物死亡。龙葵碱对大鼠腹腔注射(5-30mg/kg)也能升高血糖,明显降低对葡萄糖的耐量(试验);对摘除肾上腺大鼠,则可引起血糖降低而死亡(如事先禁食24小时,则血糖降低较少,亦不致死亡),故其对血糖的影响,与肾上腺有关。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是升高血糖的原理之一。 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所含澳洲茄胺0.5mg/kg给予大鼠或家兔可增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性和增进条件反射活动,连续给药5-10天或一次给予5mg/kg则所得结果相反,大剂量并降低痛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澳洲茄碱小量能增强动物(大鼠、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 4.降压:龙葵煎剂0.5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15g/kg灌胃也可使肾型高血压犬血压下降。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龙葵煎剂10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6.S. Xanthocarpum则对支气管哮喘有良好功效,这是由于其叶、茎的醇提取物中的生物碱部分,能使肺、支气管组织中的组织胺耗竭,其中所含硝酸钾的无机盐类的祛痰作用也发挥部分影响。 7.镇静降温:同属植物耳状茄Solanum auriculatum之甙类生物碱有镇静、降温作用。

8.其他作用:据初步试验龙葵果有镇咳、祛痰作用。亦有报告龙葵有阿托品样作用。澳洲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龙葵碱则为抑制作用,两者对平滑肌皆为兴奋。它还能降低血浓凝固性。抑菌试验龙葵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猪霍乱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9中药化学成分

龙葵地上部分含澳洲茄碱(solasonine),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β-澳洲茄边碱(β-solamargine)[1]。橙色果实中含α-胡萝卜素(α-carotene)[2],果实中还含有植物凝集素(lectin)[3],澳洲茄胺(solasdine),N-甲基澳洲茄胺(N-methylso-lasodine),12β-羟基澳洲茄胺(12β-hydroxysolasosine),番茄烯胺(tosodine),12β-羟基澳洲茄胺(12β-hydroxysolasodine),番茄烯胺(tomatidenol),毛叶冬珊瑚碱(solanocapsine),替告皂甙元(ti-gogenin)[4],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D,5α-呋甾烷-3β,26-二醇-3-O-β-石蒜四糖甙[26-O-(β-D-glucopranosyl-22-methoxy-25D,5α-furostan-3β,26-diol-3-O-β-lycoterraoside],去半乳糖替告皂甙(desgalactotigonin)[5],替告皂甙元四糖甙SN-4(tigogenin tetraoside SN-4)[5,6],SN-a即澳洲茄胺,SN-b,即澳洲茄醇胺(solanaviol),SN-d,即12β-羟基-26-去甲澳洲茄胺-26-羟酸(12β-hydroxy-26-norsolasodine-26-carboxylic acid)SN-e,即澳洲茄醇胺-3-β-茄三糖甙(solanaviol-3-β-solatrioside),SN-f,即12β,27-二羟基澳洲茄胺-3-β-马铃薯三糖甙(12β,27-dihydroxyso-lasodine-3-β-chacotrisoide)[6]。果实中尚含有α-澳洲茄边碱(α-so-lamargine),α-澳洲茄碱(α-solasonine)[7],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8]。果实中的脂肪和生物碱的含量在成熟期间逐渐增加,如澳洲茄胺不成熟时时占4%-5%,成熟后占5%-6%,但茄啶(solanidine)在果实不成熟时含有,成熟后却消失了[9]。种子油中含有胆甾醇(cholesterol)[10]。从根茎中分得龙葵皂甙(ut-troside)A、B,龙葵螺甙(uttronin)A[11、B[12]。 叶中含槲皮素-3-O-(2Gla-α-鼠李糖基)-β-葡萄糖基(1→6)-β-半乳粮甙[quercetin-3-O(2Cal-α-rhamnosyl)-β-glucosyl(1→6)-β-galactoside],槲皮素-3-O-α-鼠李糖基(1→2)-β-半乳糖甙[querce-tin-3-O-α-thamnosyl(1→2)-β-galctoside],槲皮素-3-β-葡萄糖基(1→6)-β-半乳糖甙[quercetin-3-β-glucosyl(1→6)-β-galactoside],槲皮素-3-龙胆二糖甙(quercetin-3-gentiobi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13]。

此外,还含有23-O-乙酰基-12β-羟基澳洲茄胺(23-O-acetyl-12β-hydroxysolasodine)[14]。

10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比较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采摘成熟果实,堆放在阴湿处,让果皮自然沤烂,至第2年春季取出,搓去果皮,洗净备用。4月播种。播挖土地,敲细整平,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33cm×3cm开穴,深约3cm,施入人畜粪水,每1hm2用种子3.75cm×4.5kg,与草木灰及人畜类水拌匀撒播穴里,盖草木灰一把。浇水。 田间管理

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3-4株,阻碍后中耕除草,并施人畜粪水1次。6-7月再中除和施人畜粪水1次。

11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多分枝,长30-70cm,直径2-10mm,表面黄绿色,具纵皱纹。质硬而脆,断面黄白色,中空。地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12cm,宽2-6cm,先端锐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锯齿,暗绿色,两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叶柄长0.3-2.2cm。花、果少见,聚伞花序蝎尾状,腋外生,花4-6朵,花萼棕褐色,花冠棕黄色。浆果球形,黑色或绿色,皱缩。种子多数,棕色。气微味淡。 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气孔、非遥毛及少数腺毛。非腺毛1-5细胞,以3-4细胞多见,有的有1-2细胞缢缩,长33-324μm,直径21-75μm,壁稍厚,具疣状突起。腺毛头1-3细胞,类圆形,直径24-33μm,柄单细胞。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12药物应用鉴别

龙葵和蒲公英,皆为苦寒清热解毒之品。为治阳性疮痈肿毒通用药物。 其不同点为蒲公英味兼甘,长于泄降散滞气,用治乳痈效尤佳。

龙葵清火力强,活血消肿,善治瘰疠结核。

13各家论述

1.《本草正义》:龙葵,可服可敷,以清热通利为用,故并治跌仆血瘀,尤为外科退热消肿之良品也。 2.《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3.《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和土杵,敷之。 4.《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5.《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6.《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癞痒痛,祛皮肤风。 7.《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疔,可攻能散。叶:洗疮。 8.《纲目》:苗:消热散血。 9.《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备注】 (1)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2)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3)脾胃虚弱者勿服。

14关于龙葵碱

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澳洲茄碱作用似龙葵碱,亦能溶血,毒性较大。

相关文章
  • 中药苍术长什么样,苍术中药起什么

    中药苍术长什么样,苍术中药起什么

    苍术是一味中药。名字听起来不起眼,甚至很多人没听说过,但是一定不要小瞧它。苍术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很大作用,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尤为突出,深受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 苍术一般都是野生的,根状茎呈斜生或是直立状,茎的中下部一般为紫红色。采挖一般是在春秋季节,尤其是秋天。把根茎挖出来之后除去残根和须根还有上面的泥土。 苍术有健脾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震亨]曰:苍术治湿,上中下皆可用……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强脾,发谷之气。《本草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

    2023-01-13 阅读全文
  • 马齿苋的作用和功效,马苋菜的作用和功效

    马齿苋的作用和功效,马苋菜的作用和功效

    你好!马齿笕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滑者,亦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能驱虫功效,适用于小儿钩虫病。该品有清热解毒、止泻痢、除肠垢、益气补虚功效,适用于治疗久痢。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 title=马齿苋的作用和功效,马苋菜的作用和功效

    2023-01-31 阅读全文
  • 茴香茶的功效与作用
  • 人参枸杞红枣泡酒的功效与作用
  • 荆芥的家常吃法,荆芥的吃法有哪些

    荆芥的家常吃法,荆芥的吃法有哪些

    荆芥的吃法很多,1.可以用蒜泥凉拌,2.下汤面条,出锅时加入。3.做番茄汤之类的咸汤出锅加入提味。4.拌黄瓜,拌凉皮吃。总之,吃法很多。大叶荆芥是芳香类植物,类似于香菜,罗勒,用来提味增鲜的。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 title=荆芥的家常吃法,荆芥的吃法有哪些

    2023-01-13 阅读全文